(星島日報 報道)統計處分析去年全港十八區失業率數據,凸顯在金融海嘯衝擊下,地區貧富懸殊進一步擴大。葵青區連續兩年成失業最嚴重地區,失業率達百分之七,遠遠拋離整體的百分之五點四失業率,葵青區打工仔收入也是全港最低,較前年減少五百元至九千元;但豪宅林立的中西區,打工仔收入反升至一萬五千元。有學者分析,各地區貧富標籤效應愈來愈強,須研究在貧困地區注入新經濟動力。
記者:張一華
受○八年的金融海嘯影響,去年全港整體失業率飆升至百分之五點四,較前年的百分之三點六高出一點六個百分點;去年失業大軍有十九萬六千七百人,較前年激飆五成一。
全港失業大軍增51%
全港十八區失業率均直線上升,葵青區高達百分之七,連續第二年高踞全港失業率之冠,較前年更升兩個百分點,有一萬八千八百人失業;第二位為元朗,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六點八,屯門 排第三位達百分之六點六。
去年有七個地區失業率遠較全港整體高,除上述三區,觀塘、深水埗、黃大仙 及北區都屬失業重災區。
失業率最低的地區是中西區,為百分之三點一,但已較前年上升一點五個百分點,灣仔區為全港失業率第二最低,達百分之三點五。
失業率與工資大致成反比的趨勢,地區失業率愈高,其薪酬中位數則愈低。葵青區是最低收入地區,去年葵青區僱員月入中位數僅九千元,較○八年下跌五百元,亦較全港中位數一萬〇五千元低一成四;失業率最低的中西區,僱員收入全港最高,中位數高達一萬五千元,在經濟不景下較前年反升一千元,跑贏大勢。
工業式微職位空缺少
去年全港有三百五十一萬八千八百名打工仔,東區打工仔最多,共三十一萬一千二百人;離島區依然最少打工仔僅七萬二千三百人。
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 指出,去年全港最高收入的中西區及最低收入的葵青區各走極端,顯示貧富懸殊進一步擴大,地區貧富標籤效應愈來愈強。
他表示,葵青區人口老化,原本該區工業已式微,附近一帶商業經濟活動有限,即使是地區商場食肆職位空缺不多,他認為,政府活化工廈,雖然對葵青區基層人口未必有幫助,但可吸引一批年輕生力軍進入葵青區,為地區注入新經濟動力。
職工盟副主席張麗霞指出,葵青區內有多個公共屋村,而且集中在半山,居民須轉車上班,令該區低收入打工仔車費同樣昂貴。她指,青衣及葵涌 半山區雖住有不少中產人士,也未能拉高該區收入中位數。她認為,政府應正視葵青區失業率高、收入低問題,擴大交通費支援計畫至葵青區,提供一個補貼及作為失業人士的誘因,鼓勵出外工作。